羁系层面不应无动于衷。要准确理解“一元购”和现行执法,尽快告竣共识;要明确主管部门,然后有分工、有协作。同时,要抓紧完善相关执法规则。
号称花一元就能博得价值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商品的“抽奖式购物”平台一度风靡网络,多家大型电商、互联网企业涉足。新华社记者近日视察发现,由于这种“一元购”涉嫌非法博彩,经媒体曝光后,已从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退出,但众多小平台依然火热,花样迭出。
“一元购”早在2012年就在深圳泛起,今后相关平台越来越多,掉入“一元购”陷阱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笔者曾多次碰到“一元购”广告,但从不相信“天上掉馅饼”。况且,抽奖规则全由平台决定,抽奖历程完全不透明。可不少人照旧上当了,这主要是因为“一元”是小钱,而平台展示的高价商品很诱人。
有《彩票治理条例》起草人分析,“一元购”是一种非法赌钱。有法学专家认为,“一元购”已经冒犯《刑法》,是典型的非法经营。
同时,专家明确指出,工商、公安、彩票治理等相关部门都可以羁系“一元购”。但在新华社记者去年的采访中,工商、彩票治理等相关部门均体现,“一元购”不属于其羁系规模。
为何“一元购”在执法专家眼里有法可依,有关部门应该羁系,而羁系部门却不认同?这或许是因为,两方对“一元购”和现行执法的认识和理解差异。那么,能否形成共识呢?不能一直这么“分歧”和“僵持”下去吧?
不行否认,由于互联网经济生长较快,有些执法规则泛起了滞后,用老执法羁系新现象未必适合。但像“一元购”这种现象,不管平台玩什么花样,其违法行为的本质是难以掩饰的。
因此,羁系层面不应无动于衷。要准确理解“一元购”和现行执法,尽快告竣共识;要明确主管部门,然后有分工、有协作。同时,要抓紧完善相关执法规则。
“一元购”已经存在了五六年,目前似乎只有媒体曝光发挥了一些作用。但康健的社会生态、经济生态,显然不能只指望媒体监视来治病。如果说媒体曝光已经跑完了第一棒,接下来,该羁系者跑第二棒了。
评论正在加载...